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主题作文 主题作文

孔孟论学_孔孟论学原文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孔孟论学_孔孟论学原文       孔孟论学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孔孟论学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孔孟论学_孔孟论学原文

       孔孟论学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孔孟论学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孔孟论学阅读题及答案

2.文言文翻译

3.孔孟论学原文翻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4.孔子论学文言文原文翻译

5.《孔孟论学》中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什么学习道理

孔孟论学_孔孟论学原文

孔孟论学阅读题及答案

       一、词语解释(15分)

       1、五十而知天命 知 懂得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易 容易 生 生长

       3、今夫弈之为数 为 作为

       4、进,吾往也 进 前进

       二、句子解释(1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三、下列句中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而”字用法相同的是(D)(3分)

       A、不学则殆 B、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C、思援弓缴而射之D、七十而从心所欲

       四、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1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精密结合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敏捷而好学,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五、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 而立 ,

       四十岁称 不惑 ,五十岁称 知天命 ,六十岁 耳顺 ,七十岁称 古稀 ;耄耋(mao die)则是指 八九十 岁的年纪(泛指老年)。(18分)

       六、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12分)

       1、不耻下问 2、功亏一篑 3、专心致志 4、一暴十寒 5、三十而立

       七、常识填空(20分)

       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人称“亚圣”。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文言文翻译

       字词解释: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知道

       从:随从

       天命:自然的规律,法则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险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为:堆积

       篑:土筐

       虽:即使

       覆:倾倒

       或:同“惑”,奇怪

       暴:同“爆”,晒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

       鸿鹄:天鹅

       援:拿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代箭

       与:通“欤”

       信:相信

       以:凭借、依靠

       至:极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仁:极仁道的人

       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

       无或:不值得奇怪。或,同“惑”,奇怪

       成语解释:

       1.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

       2.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一暴十寒——暴,同“曝”、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孔孟论学原文翻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1. < >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

2. < >来翻译一下啦..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3. 顾炎武的< >的翻译内容是比往来南北

        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国,很承友朋们以尊师之礼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自以为,百年来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性命与仁,夫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在与士人的答问中,只是说“修行自己能达到知耻”。他对作学问,也只是说“喜欢古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人心惟危[人心是不安定的,即有欲望],道心惟微[充满义理的思想是玄妙的],惟精惟一[惟有精神专一],允执厥中[允,公正;执,掌握;厥,其;中,不偏不倚。意思是:公正地把握那不偏不倚的标准]。”一切不谈,而只是说:“公正地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天下就会穷困,上天赐与的福份就结束了,”呜呼!圣人的用来作学问的方法,这是怎样的平易而且可以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通晓高深的学问。”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诚实没有如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还是说,“博大精深的学问,坚定的志向,切实的发问和接近实际的思考。”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宾客、弟子、求学者,数十或数百人“象区别草木一样,分门别类”,且全部给他们讲心讲性。舍弃“多学多记”去寻求知与行都有能统一于一种原理[能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必使其知识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孟子》一书中常常不厌其烦言心言性,于是和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诸人的提问和孟子的回答中,常常重视出外作官和隐居为民[出,去外面作官;处,隐居为民;去,辞官不作;就,接受官职。]以及接受或拒绝礼物和送礼与否这些问题[辞,不接受;受,接受;取,收他人财物;与,给别人财物。]以伊尹这样的大圣人,有使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使民成为尧舜那样的民的巨大功劳,而其本性还对于千驷般的富贵如同草籽一样不看不拿。伯夷、伊尹和孔子当然不能相比,但他相同的是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而得到天下事是不会作的。所以,人性、天命、命运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常常挂在嘴边;出处去就、辞受取与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天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不嫉妒、不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和子弟臣友交往以及出进来往、辞官授官,取物受物,都是包含有耻和 *** 的事。“知耻比人活着更重要。”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反身自省诚实是否。”呜呼!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虚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越来越远的事。即使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以求得启发和帮助。

4. 顾炎武的< >的翻译内容是比往来南北

        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国,很承友朋们以尊师之礼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自以为,百年来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性命与仁,夫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在与士人的答问中,只是说“修行自己能达到知耻”。他对作学问,也只是说“喜欢古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人心惟危[人心是不安定的,即有欲望],道心惟微[充满义理的思想是玄妙的],惟精惟一[惟有精神专一],允执厥中[允,公正;执,掌握;厥,其;中,不偏不倚。意思是:公正地把握那不偏不倚的标准]。”一切不谈,而只是说:“公正地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天下就会穷困,上天赐与的福份就结束了,”呜呼!圣人的用来作学问的方法,这是怎样的平易而且可以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通晓高深的学问。”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诚实没有如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还是说,“博大精深的学问,坚定的志向,切实的发问和接近实际的思考。”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宾客、弟子、求学者,数十或数百人“象区别草木一样,分门别类”,且全部给他们讲心讲性。舍弃“多学多记”去寻求知与行都有能统一于一种原理[能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必使其知识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孟子》一书中常常不厌其烦言心言性,于是和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诸人的提问和孟子的回答中,常常重视出外作官和隐居为民[出,去外面作官;处,隐居为民;去,辞官不作;就,接受官职。]以及接受或拒绝礼物和送礼与否这些问题[辞,不接受;受,接受;取,收他人财物;与,给别人财物。]以伊尹这样的大圣人,有使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使民成为尧舜那样的民的巨大功劳,而其本性还对于千驷般的富贵如同草籽一样不看不拿。伯夷、伊尹和孔子当然不能相比,但他相同的是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而得到天下事是不会作的。所以,人性、天命、命运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常常挂在嘴边;出处去就、辞受取与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天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不嫉妒、不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和子弟臣友交往以及出进来往、辞官授官,取物受物,都是包含有耻和 *** 的事。“知耻比人活着更重要。”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反身自省诚实是否。”呜呼!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虚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越来越远的事。即使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以求得启发和帮助。

5. 文言文理解对《孔孟论学》进行详细介绍

        朝代:春 秋 战 国 出处:《论语》《孟子》 介绍 :孔孟论学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丘,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学说继承人.有“亚圣”之称.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掌握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领会,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无所得.”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给他的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他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也就停下来了;譬如填平洼地,就算只倒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说:“王不明智没有什么奇怪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善良之心萌芽呢?比如下棋,这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假使让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中《武成》一篇,只取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殷纣王这极不仁道的人,又怎么会血流飘杵呢?正好学完了这篇,把全篇的翻译都默下来很不容易的……。

6. 上教版初二下语文第九课文言文翻译

        原文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扩展资料:

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63538

        孔孟论学影响: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论学文言文原文翻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

《孔孟论学》中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什么学习道理

       1. < >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

2. 初中文言文:孔孟论学的译文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我有什么办法呢。”

        子贡问,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大王的不明智,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

        孟子说,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孟子说,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

3. 孔孟论学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

        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

        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

        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

        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 孔孟论学的翻译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心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文,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进,吾进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后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则不如无>;.吾于>;,取二三策而已蚁.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5. 求八年级孔孟论学全文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法度。”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子贡问道:“为什么称孔文子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就停止不做,这是自己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倾倒下一筐土,前进,这是自己主动前进的。”

        孟子说:

        “我们对王的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

        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譬如)现在下围棋作为技术,仅是小技术;(如果)不把

        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

        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他是与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把

        心思全放在学棋上面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罢了(书面意思 最好译为:不过取信它的两三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6. 文言文:孔子论结友.要此文言文答案,要解释就OK,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7. 孔子文言文《论仁》翻译

        论语 《论仁、论君子》 文体: 本篇属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用对话的形式,直接记录人物的言论,条列写载。 主旨: 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内涵及君子应有的修养风度。

        仁的实践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应合乎义理。 表列: 仁 仁的纲目 1. 总纲 — 「克己复礼」 2. 条目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本质 「安仁」,可「久处约」、「长处乐」。

        「能好人,能恶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别人。 「不忧」,与知者、勇者同具自信。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仁比生命更为重要。 行仁方法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论何时何地都态度严谨认真。

        以正道取富贵,以正道除贫贱,片刻不违背仁。 君子 君子品德 「不忧不惧」,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

        时常「内省不疚」,所以胸怀坦荡。 「喻於义」而不「喻於利」。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原则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耻其言而过其行。

        」 「病无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行事 方法 仪表庄重、威严。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过则勿惮改。

        」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各章大意: 《论仁》总括本篇七则语录,孔子对「仁」的涵义论点有: 1. 「仁」是衡量君子的标准,只有君子才能安贫乐道。

        2. 「仁」是发自内心的,不随环境改变。 3. 「克己复礼」为仁的总纲,即抑制私欲,依循礼制。

        4.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是为仁的纲目,一切举止,均合乎礼。 5. 「仁者」心无忧虑,胸怀宽达。

        6. 「仁者」待人处事恭敬尽责,能舍己为群。 《论君子》总括本篇十则语录,孔子论述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态度和修养有: 1. 君子要仪容端庄,举止稳重,有过则改,方足为人之表范。

        2. 君子以忠、信、仁、义为原则。 3. 君子要言行一致,重视实践。

        4. 君子心境宽祥,心地光明。 5. 君子待人,成人之美。

        6. 君子为学勤恒,在求本身进德,不夸炫其功。 7. 君子凡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责别人。

        内容讨论 一、孔子生於甚麽时代?孔子时常论仁、论君子,这些言论反映出那个时代是怎样的? 答: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因而目睹了春秋时代王权低落、礼制崩溃和诸侯杀伐的情形。为了挽救封建礼制,他提出仁的学说,并且举出君子这个理想的人格,呼吁天下人行仁和遵守君子之道。

        他的呼吁正好反映出春秋时代人心险诈和小人充斥的政治现象,是一个黑暗时代的回响。 二、孔子认为仁的价值怎样?他对行仁有甚麽具体方法? 答: 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无当尚的品德,为了实践仁,人是应该不惜任何代价的。

        所以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本来每个人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与行仁互相冲突而无所选择的情况时,孔子主张舍弃生命来维护仁德,由此可见仁的价值。 要行仁,当然得依循正确的方法。

        这可以分为概括和具体两方面来说: 1. 概括的行仁方法是孔子对颜渊所说的「克己复礼」,而它的条目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言之,就是言行举止 都要合符礼制,不可逾越。 2. 具体的行仁方法则有两项,一是独处时和待人处事时的态度,二是对富贵贫贱的态度。

        在独处时,孔子主张要态度端正;在处事时,孔子主张要态度严谨;在待人时,孔子主张要态度忠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总括而言 ,就是无时不是严谨认真。 至於富贵贫贱,本来人人都爱富贵而厌贫贱,但孔子认为必须凭正道去取得富贵或脱离贫贱,否则就是违背了仁德,而且这种正义的态度必须贯彻到底,不容有一刻疏忽,也不应受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三、试就《论仁》一篇内容,说明下列四项「仁」的涵义: 1. 克己复礼 — 这是为仁的「总纲」。

        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复合礼的境地,而其「细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举止均合乎礼,便达到仁德之境。 2. 处事忠敬 — 孔子回答樊迟问仁,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即闲居没有事情做时,要用严谨的态度面对生活,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诚实。 3. 舍己为群 —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因为他们有崇高的节操,宁可为了维护仁道而献出自己生命,绝不苟且偷生,使仁道受损害。 4. 胸怀宽达 — 孔子说:「仁者不忧」。

        仁者乐天知命,悲天悯人,大公无私,不重得失,经常反省自己发觉没有甚麽过错,所以胸怀宽达,无私虑私忧。 四、试综合《论仁》各则内容,说明「仁者」在下列四方面的应有表现: 1. 修养自己: A. 居处恭 平日起居恭谨庄重,做事严谨认真。

        B.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私欲,凡事依礼而行;不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 不忧 反省自己,问心无愧,可以做到不忧。

        D. 安仁 实行仁德就心安。 2. 对待别人: A. 与人忠 对人诚实,尊重。

        B. 能好人,能恶人 能公正地喜欢好人,憎恶坏人,不会因私心而好恶某人。 3. 处理事情: 执事敬 — 常抱严肃认真态度处理事情。

        4. 环境改变: 仁者的表现不会随环境而。

       1.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好了,关于“孔孟论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孔孟论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