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1.人教版五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

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3.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

4.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6.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 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因数和倍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工具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佳爸是佳佳的爸爸,佳佳是佳爸的儿子。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回见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平米,认识这些吗?(课件出示:0,1,2,3,4,5)

        这些自然数。(课件去?0?)

        去0后这又是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理解整除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前面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分类所得:

        第

        一

        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

        二

        类

        8?3=22 9?5=1.8

        19?7=25 26?8=3.25

        (3)观察发现,合作交流。

        观察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2、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

        12?2=6中,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由此可知:(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总结归纳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36?13 75?25 81?9

        6、教学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这样用图表示。

        18的因数

        1,2,3,

        6,9,18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7、教学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2的倍数有2、4、6、8

        2的倍数

        2,4,6,

        8,10,12,

        14,

        3的倍数有哪些?5呢?

        8、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课后小结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课后习题

        1、填空。

        (1)36是4的( )数。

        (2)5是25的( )。

        (3)2.5是0.5的( )倍。

        2、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18和3 (2)120和60 (3)45和15 (4)33和7

        3、24和35的因数都有哪些?

        板书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案# 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

        202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共有学生96人。进入五年级,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已经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以及与人合作等能力。

       班级中大多数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备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学好数学的信心较强,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个别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在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有所欠缺,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和练习。

       本学期我将采用分层激励机制,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这学期的重点是,抓好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及时监督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比较明显的进步。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不断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而通过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分数的加法、减法。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引导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教材循序渐进,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在“图形的运动(三)”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再如,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打电话”、数学广角中的“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

更多详细内容及进度表,请见百度文库:202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亲,一个好的教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哦!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备 注

        一、知识整理与基本练习

        1、说说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2、说说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060.240.8751.084.0258.19

        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纠错。

        4、先判断下面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1又3/54/117/82又5/67/25又4/15

        5/123/203又14/913/3611/4018/125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纠错。

        二、综合练习

        1、怎样比较5/7和9/21的大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2,然后汇报交流。

        师生归纳板书如下:

        (1)用通分比较:5/7=5×3/7×3=15/21因为15>9/21,所以5/7>9/21。

        (2)用约分比较:9/21=9÷3/21÷3=3/7因为5/7>3/7,所以5/7>9/21。

        (3)因为5/7超过1的一半,9/21不到1的一半,所以5/7>9/21。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12和11/241又5/6和1又2/91又3/8、1又7/12和1又5/16

        学生独立练习,另请四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然后集体讲评。

        3、课本第114页第1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集体讲评。(师指出:用的时间越多,做的速度越慢)

        4、课本第114页第18题,请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说说解题思路。

        由同学确定解题步骤:先求蛋白质、淀粉、脂肪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备 注

        然后比较这些分数的大校

        5、课堂作业。

        课本113页第15题(4)(5)(6),16题。

        三、讨论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

        2、引导学生分析。

        3、由此得出结论。

        四、课后作业《作业本》

        以学生练习为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思维。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二

        一、铺垫练习

        1.你会把下面的数分类吗?

        0.9   0.82   0.3   0.521

        2.指名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的计数单位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3.比较下面数的大小。

        0.16和0.26 0.3和0.24 4/5和2/5 2/5和2/10

        学生口答,说说怎样比较的。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9。

        (1)出示例9,仔细观察,说说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讨论:怎样比较0.5米和3/4米的大小?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适当板书:3/4=3÷4=0.75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根据是什么?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2.独立尝试。

        (1)学生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同时指名板演,然后共同评议。

        (2)小结:我们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注意计算时要根据题目要求,除不尽的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学习例10。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1)谈话:仔细观察这几个小数,分别是几位小数?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把它们化成分数?

        (2)学生独立尝试把小数化成分数。

        (3)师:谁愿意给大家来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比较题中每组数的大小的。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空,然后请学生口答。

        3.练习九第10题。

        4.练习九第11题。

        提醒学生理解“谁做得快一些?”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5.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概括的思维品质,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1.复习旧知。

        (1)口算。

        (2)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订正时,结合这道题说说小数的意义。

        (3)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4)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5)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6)4.27表示( )又( )分之( )。

        [订正:(3)十、十分之九;(4)百、百分之七;(5)千、千分之十三;(6)四、百分之二十七]

        (7)口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小结:前面我们复习了有关小数和分数的一些知识,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常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学习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1)出示例1:把0.9、0.03、1.21、0.425化成分数。

        可指名回答:先说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义,再化成分数。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数化分数的简便方法,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定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0.7 6.13 0.08 0.65 1.075

        3.学习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吗?可让学生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成小数的方法。得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名让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订正:0.1 0.73 2.09 0.601 14.7 5.83]

        订正时,可再让学生说说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位小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数)提问:这些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讨论后,试做。然后指名回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方法,强调要求保留三位小数,就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再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用“≈”表示。

        (5)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小数的方法。讨论后,得出: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6)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4.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看书,质疑,解疑。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

        0.5 0.8 1.07 0.85 7.25

        ②把下面每个小数和与其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订正时,说说方法,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③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订正:0.5、0.25、0.75、0.2、0.4、0.6、0.8、0.125、0.05、0.04。]

        订正后,教师说明这是常用的“分小”互化的数据,要牢记。并给出时间,让学生记一记。

        5.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注意强调分数与小数互化时,除不尽的,一般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并用“≈”表示。同时指出进行带分数、带小数互化时,不要丢掉整数部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四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出示例2 。把0.7, ,0.25, , , 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l )提问:这6 个数中,有分数、有小数,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该怎么办?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二是把小数化成分数。

        提问: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化成小数比较简便) ( 2 )让学生尝试把 化成小数。

        老师提问:分母不是10 , 100 , 1000…的分数,该怎样化成小数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试着解决,再请代表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① 把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相同的数,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 = =0.28

        ①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

        =7÷25=0.28

        (1) 在让学生将 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看看出现了什么问题?(分母45 不能转化成10 , 100 , 1000 ……作分母。用分子除以分母时,出现了除不尽。) 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化成小数时,只能用分子除以分母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人”法保留几位小数。这道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11÷45≈0.24

        ( 4 )现在,你能把这6 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

        ( 5 )小结:分数化成小数时有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般方法是:用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特殊方法:① 分母是10 , 100 , 1000……时,直接写成小数。② 分母是10 , 100 , 1000 ……的因数时,可化成分母是10 , 100 , 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 6 )完成教材第98 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判断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可以化成分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抓住关键词,把握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个数分类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经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质数与合数”。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与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2.把握整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3.通过研究质数与合数特征的学习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每生一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1.引导学生按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因数用整数、不用1”。

        教师板书“1=”……“20=”,教师不言语,用手势引导学生按要求说出乘法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中可能出现用1或小数的问题,师用手势提醒“不用1”“用整数”。

        2.师:按“用整数、不用1”的要求无法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质数;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合数。

        教师依次在这些质数的前面填上“质数”、“合数”,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师板书时说出“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

        “活动一”全过程教师基本不言语,只用手势或神情来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神秘感,在创设静谧的氛围中静心体会质数与合数的区别。

        活动二: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1.师:“从这些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质数都是奇数;对策:教师指出2是质数、15是合数;

        合数可以写出乘法算式;如果不用1,质数无法写出乘法算式。

        2.教师擦除“不用1”,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再进一步用因数的个数来探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师:观察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从乘法算式中,学生很快并能清晰地发现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则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至少三个因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1应该是质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的本身还是1,所以1应该只有一个因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把板书写完整。

        5.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设计意图

        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并尝试根据因数的个数归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学会运用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活动三: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1.继续寻找30以内的其它质数。

        2.做一做:出示数字卡片:17、22、29、35、37、87、93、96、1,将数字卡片填入质数与合数相应的集合圈里。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⑴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⑵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⑶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⑷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设计意图

        通过不断的寻找、发现与判断质数的练习中,使学生意识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判断,巩固质数与合数特征的认识。

        活动四:拓展延伸深化概念

        1.你知道他们各是多少吗?(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汇报)

        ⑴两个质数的和是10,积是21,他们各是多少?

        ⑵两个质数的和是20,积是91,他们各是多少?

        ⑶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质数:

        8=()+()12=()+()28=()+()

        3.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正在尝试解决一道世界难题,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个世界难题就是: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呢?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世界各国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请同学们进行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在适度拓展中,尝试解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小阅读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留有空间,让学生课后探究。

        活动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

        板书:点方向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5

        《分数混合运算(一)》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情境改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素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注重对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及时捕捉和对比反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格式的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不足:

        1、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对电脑操作不熟练,所以造成一些时间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也影响了老师的情绪。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习题

        1、填空。

        (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木箱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棱长和是( ),占地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方钢,横截面积是12平方厘米,长2分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底面积是25平方米,水深1.6米,这个水箱能装水( )升。

        (5)一块正方体的钢锭,棱长是10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锭重( )千克。

        (6)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棱长和扩大( )倍,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7)用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块。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如果高增加2米,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a?表示 a?3 。( )

        (4)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

        (5)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少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二)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理解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学工具

        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1、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 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 )围成的立体图形。

        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 长度相等 。

        3、正方体是由6个 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围成的立体图形。

        (二)

        (1)计算各长方体中正面的面积。4?2=8(平方厘米)

        (2)计算各长方体中右侧面的面积。3?2=6(平方厘米)

        (3)计算各长方体中上面的面积。4?3=12(平方厘米)

        二、新知探究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药盒课件)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

        生2: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呢?

        4、探索活动:

        ?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上、下每个面,长_ 0.7米__,宽 _0.5米__,面积是 _0.35平方米___;

        前、后每个面,长__0.7米 __,宽__0.4米__,面积是__0.28平方米___;

        左、右每个面,长__0.5米 _,宽__0.4米 _,面积是___0.2平方米____。

        教师温馨提示:

        上下两个面大小------,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教师温馨提示:

        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小组交流:集体研讨: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 + 长?高?2 + 高?宽?2

        或:(长?宽+ 长?高+ 高?宽)?2

        5. 出示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生1:先算3个不同面的面积和再乘2。

        (0.7?0.5+0.7?0.4+0.5?0.4)?2

        生2:先分别求出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再相加

        0.7?0.5?2+0.7?0.4?2+0.5?0.4?2

        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2(a?b+a?h+b?h)

        6、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6.5厘米。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想:求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自己试一试!

        (6.5?6.5+6.5?6.5+6.5?6.5)?2

        =(42.25+42.25+42.25)?2

        =42.25?3?2

        =253.5(平方厘米)

        因为正方体的特性所以:

        6.5?6.5?6

        =42.25?6

        =253.5(平方厘米)

        答: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253.5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2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5?12+15?8+12?8)?2=792(平方厘米)

        (18?9)?4+(9?9)?2=810(平方厘米)

        25?25?6=3750(平方厘米)

        10?10?6=600(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dm。如果实际用纸是表面积的1.5倍,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1.2?1.2?6=8.64(平方分米) 8.64?1.5=12.96(平方分米)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12.96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3?3?5=45(平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4、亮亮家要给一个长0.75m,宽0.5m,高1.6m的简易衣柜换布罩(如下图,没有底面)。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

        0.75?0.5+0.5?1.6?2+0.75?1.6?2

        =0.375+1.6+2.4

        =4.375(平方米)

        答:至少需要用布4.375平方米。

        课后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2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0.7?0.5+0.7?0.4+0.5?0.4)?2

        =0.35?2+0.28?2+0.2?2

        =0.7+0.56+0.4

        =1.66(m2)

        答:至少要用1.66m硬纸板。例2: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6.5厘米。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6.5?6.5?6

        =42.25?6

        =253.5(平方厘米)

        答: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253.5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教案# 导语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 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 4和24 49和7 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师: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把非零自然数分为哪几类?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 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  28  31  53  77 89 1ll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 29 35 49 51 79  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_小数分数的互化

        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需要撰写越来越多的文档,好文章和坏文章的差别其实很明显,范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写作的着手点和切入点,优秀的范文应该怎么进行创作?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1

        内容分析:

        本课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88.3+1030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说明: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目的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0除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

        说明:让学生根据提示(冷了或热了)猜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样安排充分挖掘习题功能,把静态的读、写转化成动态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很好的渗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xx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00人。

        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说明:利用数学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是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上述练习不仅丰富了对负数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眼光

四、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

        了解些什么呢?

        说明:成功的教学在课尾时不应是问题的结束,而应是新问题的开始,学生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

五、数学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吗?介绍负数的来源

        谈感想,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反思:

        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认识层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发现,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温度和海拔层面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丰富理解。

        练习素材的开阔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厚,理解更深刻,参与更主动。

        顾老师点评:

        陶老师的这个案例在设计和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了以下两个特色:

        1、挖掘了课程资源。

        老师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教材的例1和例2只当作一种直观形象的背景,在清晰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描述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并及时引导补充和拓展,在众多的具有共性的材料列举之后,最后学生发现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意义相反的数量,而且他们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至此,学生对于正、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了温度和海拔层面的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2、活化了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习题,主要想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训练学生读、写负数的能力。教师在使用练习时,充分挖掘出普通习题的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对于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温度采取让学生根据提示猜数的活动,集游戏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为一体,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作了很好的渗透,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500。

        生:1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7981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地整理过程,通过自主性学习,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得简单的信息;

        3、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自主性学习平台、课件、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统计表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生:

        师:生日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在哪个季度?(学生举手发言)这么多同学都想告诉老师,可老师记不住,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4

        一、创设情境,动手实践

        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谈话导入

        师:大家能用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吗?

        师:如果用两个正方形有几种拼法?

        师:如果用3个正方形有几种拼法?

        师:如果用4个正方形有几种拼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动手操作拼图、汇报。

        师:是呀!所以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就有两种拼法了。如果继续用5个、6个、7个、你能拼下去吗?生:(能)

        师:大家试试看!请各个小组按照课前的分工合作并做好记录。(见记录表)(附后)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的异质合作来收集数据,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实践、合作的能力。)

二、启发讨论,形成表象

        小组汇报。(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到投影前展示收集的数据,其他小组进行核对并相互评价修正收集的数据)

        师:我们来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你能发现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此问让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个数的积就是我们所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种数有的只有一种,有的有两种,有的有三种,如果继续拼下去可能还有四种、五种甚至更多。

        组织学生检验。

        启发学生按照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来分类。(小组讨论)

        可能有:分成两类的,一类是能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是奇数的,另一类是能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是偶数的;分成三类,只能拼成一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两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三种的分一类;分成两类,只能拼成一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分一类。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类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分法,哪种更合理一些?更能便于我们研究?

        学生通过争辩得出研究的方向。分成两类,只能拼成一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分一类。这样至少分清了一类,就可以进行研究这一类的特点了。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整理、分析自己的劳动成果,讨论、争辩,从而发现数据的规律,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同时也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三、探索发现,抽象本质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好!(课件出示分类好的研究记录表)那下面我们再来研究,用哪些数目的小正方形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

        生(齐):2、3、5、7、11

        师:为什么当小正方形个数是这些数目的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

        生(1):我发现长乘宽的积就是正方形的个数,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这些数目时,只有一种长乘宽的办法。

        生(2):我发现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目是小正方形的个数的约数。

        师: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

        生(1):我认为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叫做质数。

        生(2):我认为一个数,如果只含有两个约数,就把它叫做质数。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定义。(多媒体出示概念)

        师: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

        生: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师:想一想,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生: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而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以外还有别的约数,也就是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师:商议一下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汇报辩论,相互补充得出了结论。

        师:课件出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探索从而发现了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得出了概念。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停止质疑的脚步,而是接着引导学生去比较、辨析发现新的规律:关于指使和合数的区别及1的分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为教学自然数的分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评:

        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枯燥的,一般不是有教师和学生的重复不断语言就是有很多的练习题训练。这一节课大教学使感到特别兴奋。首先、在概念教学中,师生的这种融洽的、和谐的,而又不失激情的课堂氛围感染了我。它一改概念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让学生在做中学,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学生用本册刚刚学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知识,来动手操作研究这一节课,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是这一节课的特色,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总结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异质的组合来讨论、探究知识,促进相互的学习,提高合作的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的有用的。

        第三、大数学观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一片段的教学中不仅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强的特点,而且真正的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异质组合讨论、动手拼一拼、相互商议、个别争论等都无不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往往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备课活动一直被看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2)能力目标: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总结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化小数的基本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近,和我们同一学年的明明和欢欢,遇到了一些关于分数和小数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解决吗?(愿意)同学们非常乐于助人,要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 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 (出示灯片)

         2、填空

         (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5=

         (2) 0.9 表示( )分之( )。 0.07 表示( )分之( )。

         0.013表示( )分之( )。 4.27 表示( )又( )分之( )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新课做铺垫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孕显活力

         探索发现,理解题意

         1.同学们对分数和小数的这些知识掌握的真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和欢欢,遇到了什么难题?

         (出示灯片)学校手工课上教同学们编中国结,欢欢编的中国结用了0.6米红绳,明明编的中国结用了3/5 米的红绳,谁用得红绳多?为什么?(指名读题)

         师:要想知道谁用得红绳多,实际就是求什么?生: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

         怎样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以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态度。]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智慧解决问题,有没有信心?让我们一起看合作要求。

         探究要求:

         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先独立思考,把方法记录下来,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汇报。

         (3)因为3/5=3?5=0.6,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用三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下面就请第一名同学汇报

         (1)根据小数的意义,在线段图上找到0.6,明确就是6/10

         师:他是根据分数与小数的意义,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实在是太棒了

         (2)下面就请第二名同学汇报

         生:因为0.6= 6/10= 3/5,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你能说说理由吗?生1:利用小数的意义,因为0.6里有6个十分之一,表示十分之六,就是6/10,约分后是3/5。

         师:他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与分数比较大小,他这种方法非常好,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掌握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外显活力

         师:那老师再出几道,1,2,3位小数,你能用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做出来吗?

         合作要求:1、把 0.3,0.15,0.543化成分数, 你发现了什么?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生1: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生2: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3.师:谁来总结一下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和注意点。(出示灯片)

         生:小数化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 约分。

         师:老师相信大家运用这个规律,在做小数化分数的时候会做得更快,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快速地做下面的题

         (3)(出示灯片)练一练:把?0.07,0.24,0.123,1.05化成分数。用作业本试着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那么分数又该怎样化成小数呢?

         下面就请第三名同学汇报

         (4)因为3/5=3?5=0.6,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师:他是用分数化小数(板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说说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遇到除不尽的,怎么办:

         4.利用分数化小数的算法,探究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1)出示灯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2)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做下面一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灯片)练习题:把3/4,1/2,4/7化成小数。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小数的意义,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合作学习。]

         四.突破难点,外显活力

         师:刚才我们总结了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但有些分数的分母比较特殊,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灯片)交流讨论:请观察下面几个分数分母的特点,你能找到更巧妙的方法把他们化成小数吗?想好后组内交流。

         把9/10,43/100,7/25化成小数。

         生1:象9/10,43/100,这样,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化成小数。

         生2:象7/25,这样,分母是10、100、1000 ?的因数的,可以通分化成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再直接化成小数。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分数化小数的两种特殊的方法,再加上之前我们总结的分数化小数一般方法,一共有三种方法,谁来说说分数化小数的三种方法?

         出示灯片:方法(齐读)

         希望大家在做分数化小数的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对于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不能直接化成小数,于是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此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拓展延伸,丰富活力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学到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基本题型

         (1)数学书99页1题

         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数学书99页3题

         学生先独立连线,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与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再与上面的小数比较。

         2.灵活题型,

         有三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甲用了 3/4 时,乙用了0.8时,丙用了3/25时,你能比较出哪位同学登得快吗?先试着做,然后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做这道题都是用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来比较大小的?为什么不用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呢?

         生: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麻烦,分母不同得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比较大小

         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都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比较大小简便。

         3. 知识拓展,100页,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其实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请你自学教材第100 页的?你知道吗?,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灯片)思考:

         (1)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

         (2)7/8,7/25,7/40,7/9.7/30,7/44,这些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生: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 和5 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 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分数蕴含着许多奥秘,只要你们仔细研究,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既关注了全体学生,又照顾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让学生合理运用互化的方法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充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六.总结升华,创造活力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而是让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分数

         (1) 0.6= 6/10= 3/5,

         因为3/5=3/5

         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分数化小数

         (2)3/5=3?5=0.6,

         因为0.6=0.6

         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教学反思:

         不论是青岛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中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能否转化成有限小数的探索规律,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探究,我让学生在练习把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引导学生把分数按照能否转化成有限小数进行分类,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小学数学提分方法

         1、不乱买辅导书。

         关于数学,从发第一张卷子起到最后一张我全部留着,厚厚的三打。这些卷子留好后,你从第一张看的时候和辅导书是一样一样的,因为复习的时候都是按章节来的,所以条目很清晰。当然程度较差的建议挑选一两本适合自己的资料,做精做细。

         2、每一张卷子不留题。

         不留错题和不明白的题,把每一个题目都弄明白,不会的就去问别人问老师。我一开始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因为我基础太差了,可能我不会的题其实只是一个公式题,所以我都是问周围的同学,所幸我周围一圈学霸,每一个都被我问烦了要,在这里要感谢一下他们。

         3、考纲里面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从定理,推导,例题,课后习题,每一步,都要求你自己去做。

         不要不耐烦,不要觉得好像很无聊,你是菜鸟,你难道还想着大鹏展翅吗?

         实际一点。然后,每一次的研读,你都会发现不同的 心得体会 ,这接下来要做什么呢?接下来就是,写下你的心得体会。然后,找到这个单元相关的习题,开挂,刷题。

         在刷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我对这个知识点并没有我自己想的理解透彻了,我只是理解了表面。这时候,你就进入状态了。

         拿出你的笔记,开始写,你错的这道题,你为什么错,对应的知识点是什么?还有不同的解法吗?有时候,一道题可以花费我1个多小时的时间,写了慢慢两张活页,但这恰恰加深了你对这个知识原理的理解,相信我,是值得的。

         然后,在未来的每个日子里面,你遇到相同的类型题的时候,就整理在一起,时间一久,你慢慢就会发现,其实还真的错来错去就是那么几个知识点。你理解透彻,你的分数就上来了。

         4、整理错题。

         我一开始也是错太多,尤其单元复习什么的,有的时候一张卷子就会一两道,所以这种我就会把卷子留好,答题步骤写在空白的地方或者便利贴上。我说过老师初三复习发的卷子我从第一章都留着,所以错题太多的卷子留好了也相当于错题本的。周末的时候就翻一翻错的题(因为写好了步骤,所以复习很容易的。)

         错题其实没有什么顺序,我就是做到一个错题觉得有价值就放在错题本上了,复习的时候也不用管顺序什么的,只是督促自己不重复犯错,这个错题本在考试前翻一翻做一做会很有帮助!

         5、整理笔记。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本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 )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6、关于卷子。

         由于笔记要剪下来(这年头谁还自己抄题快去给我站墙角!)贴到笔记上,所以我都是要两张卷子(老师都是直接问谁要两张自己留下就行),两张卷子一张自己做,另一张用来剪题(有的时候正反面都有就很讨厌啦所以我有的时候拿三张)

         ps:

         自己做的那张卷子,做完听题的时候要做好标记,我有一套晨光的彩色笔,还蛮好用,把不会的题在题号标一种颜色,会但是典型的一种颜色。一定要把做题过程在卷子上写清楚!一定要把做题过程在卷子上写清楚!一定要把做题过程在卷子上写清楚!重要的事说三遍!否则你看卷子时说忘就忘哭都没地方哭

         7、每天限时训练一套试卷。

         不是为了知识方面的,而是做多了之后,你每一题要用多少时间,怎么做才最适合你等方面你都会摸的很清楚自然而然把速度加快了。因为考试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摸不清卷子的底,赶时间的时候把题目都做错了。我是在考前三个月才开始那么做的,特别有效,可是我一直在后悔没早点开始,有能力就尽早开始这种模式!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诀窍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

         总之,孩子良好的学习素质一半来自家长的熏陶。给孩子提问题,也要讲究方法,让孩子积极地想,愉快地做,能激发兴趣,开发智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儿童学数学的游戏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那么家长该怎么选择呢?下面推荐的几种游戏,对于宝宝在数学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

         倒述数字

         倒述数字要求儿童将大人口授的一串数字以相反的次序倒述出来,如口授123时倒述为321。在倒述数字时不容许看写出来的数字,或自己用毛将口授的数字用笔写下来。这要求儿童十分注意听,马上将数字记忆,同时要用心去想即是通过逆向思维将数字的次序倒着背出来。1987年调查中发现有8.5%的4岁儿童和72.5%的5岁儿童中能倒述2位数;有7.4%的5岁儿童,有74.5%的70个月儿童,有98.5%的76个月时能倒述3位数。1995年发现4岁时有82%人能倒述2位数,有25%人能倒述3位数,还有10.2%人能倒述5位、3.4%能倒述6位数。比内L-M量表要求7岁倒述3位,9岁倒述4位,12岁倒述5位,只有高智商成人才能倒述6位数。韦氏1950年指出,复述和倒述数字是一种测定智力的方法。如果成人不会复述5位数和倒述3位数,有90%的可能性诊断为智力低下和记忆缺陷,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来完成任何艰苦的工作。

         知道自己几岁

         从10个月起,如果大人问?你几岁?时,宝宝会竖起食回答,到15个月时就会自己说?1岁?。说话较迟的宝宝到28个月时就会自己说?两岁?。但是比内量表和格塞尔量表都认为应当5岁才能正确回答自己折年龄。

         画正方形

         3岁左右的儿童画出的正方形要求至少有一个是直角。我国儿童从30个月就可以学会画下方形,较迟的也在44个月学会了。因为许多汉字是正方形的,孩子们从阅读中看惯了正方形文字,有些家长也让两岁半前后的宝宝学写汉字,所以画正方形对我国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学画正方形的年龄比内量表规定为5岁,格塞尔规定为4岁半,平时筛查用的DSST量表(旨兰克伯格1967)定为4-5岁。

         认识硬币和找钱

         在50个月时有74.6%的儿童会认3种硬币,到53个月时有76.8%的儿童会用1和2分凑成5分,或1角,5角凑成1元。有78.2%的5-6岁儿童学会用硬币做买卖的游戏。

         比内规定6岁时能认4种硬币,美国有1分,5分,1角,25分四种。比内L-M量表规定在9岁时学会找钱,即从35分之内找钱。我国钱币10进制,可能较容易,不过提前3-4年也很可观了。

        猜你喜欢:

        1.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案

        2.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 教学设计

        3.五年级下册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

        4.五年级数学下册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5.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案

        6.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反思 5篇

       好了,今天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