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作文 学习作文

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_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朱自清

zmhk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_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朱自清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1.故都的秋名句赏析2.《故都的秋》

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_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朱自清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故都的秋名句赏析

2.《故都的秋》的悲凉美感从何而来?

3.故都的秋为什么以故都为题?

4.写秋的名篇

5.张晓风散文名篇:秋天·秋天

6.秋天的散文

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_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朱自清

故都的秋名句赏析

       以“秋”为题材的抒情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名篇,并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北方人,很少有读了此文不为之感染的。这和作者对北方的求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味是分不开的。体味之深,才能抒写之真。再加上作者多年的南国客居,思念之情早已不能自已,敏感的心灵一旦被北平的四合院儿抚摩,作者的眼泪似乎都要流了下来。所以作者笔下的秋景秋情朴素真切动人,浅易的文字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因此,文中有一些句子看似好懂,实则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才能真正品味出作者笔下秋的深刻。下面就其中含义深刻的难句略作品味赏析。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这句是写场景。人不是立在斜桥影里,而是在树底下,这树又长在桥头。“斜桥影里”是桥的影子在夕阳照射下投射的阴影。“雨后的斜桥影”与“树”同是“咬着烟管”的人的背景图案。此句意为:雨后,夕阳即将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桥头的树底立着一个(或几个)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这个句子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斜桥影”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斜桥影”不仅是桥的整体轮廓,还仿佛看到了桥上的栏杆投射在桥面形成的斑驳的阴影。不仅如此,它还暗示了桥下潺潺的秋水,使我们想起了“秋水日潺湲”“秋水浅平沙”这样的诗句。如果再让桥头上的树渗入这组意象中来,真是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流水。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层”字在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所没有的。但作者很显然不在此方面考虑,他说“平平仄仄起来”,显然是韵律。韵律怎么“层”比“阵”好呢?我们不妨划一下两种说法的平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这正是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的,所以韵律更好。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个句子也不好理解。“颓废”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样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的人,怎么能写出赞颂秋的文字?在他们的眼里,应当是见秋而悲。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也确实写了许多悲秋的文字,连刘禹锡都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则从本段后文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欧阳修的《秋声赋》悲秋无疑,苏轼的《赤壁赋》则非悲秋,却是很鲜明地表现出在秋之长江所得到的乐趣。可见文中所谓的“颓废”还应该有一层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也被归入“颓废”这一行列。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往往是志不得伸,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国文人正是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写出了许多不仅赞颂秋,还赞美大自然的名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故都的秋》的悲凉美感从何而来?

       《收获的秋季》

       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树上的叶子全变黄了,几乎整个地面都是树叶。那树上大大的苹果也涨红了脸,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从树上顽皮地跳下来。那一片片金色的叶子也像一只只蝴蝶纷纷扬扬地往下飘落。

       广东的初秋不是很冷,一对兄弟俩迫不及待地穿着短衣短裤就跑了出来,他们拿着树叶正在玩捡树叶的游戏呢。你追我赶,又吵又闹,又叫又跳,欢快地跑着。

       一排大雁正从北方往南方飞来,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它们都忍不住往下瞧瞧这对可爱的小兄弟。

       听,那边传来田野里人们丰收的歌声,他们在丰收香香的麦子、高粱、玉米、大豆?悠扬的歌声唱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

       秋天的图画真美啊!我爱秋天这绚丽多彩的季节,果实收获的季节,欣欣向荣的季节。

       2.《秋》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早晨。秋天的早晨格外清爽、宁静、光明,默默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活力。我想,这并不是无意的遐思,而是家乡的山川景物给以抒笔的情怀。

       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扉,觉得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整个村子是寂静的,时而听到几声雄鸡的晨鸣。

       此时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诙谐的景色。?

       村里的人们是非常珍惜早晨这宝贵的时光的,一大早就起来了。村子里,田野里响起了赶车的吆喝声和清脆的鞭声,这声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大车小辆,肩挑身背,开始了繁忙的早收。

       这时,我油然想起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这句农谚。他们一年四季是多么忙碌呀。

       打从春天把粒粒良种播撒到地里,经过一季子的锄犁耕作,就等待着金秋季节的收获。

扩展资料: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主要作品:

       《雪朝》、《毁灭》、 《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 、《你我》、《匆匆》 《伦敦杂记》、《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 、《标准与尺度》 、《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

       1.《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3.《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4.《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自清

       百度百科-朱自清《春》

故都的秋为什么以故都为题?

       1.“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

       2.《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3.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和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

       4.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5.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6.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写秋的名篇

       《故都的秋》多次出现“北国的秋”“北平的秋”课题却是“故都的秋”,这是因为作者为了抒发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因此用了“故都”来传达自己的留恋,故传达“如故”,表明自己并非是第一次到达北平,而是重返。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扩展资料: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这就是对比。“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更为注意的是,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张晓风散文名篇:秋天·秋天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崛淼拇ゾ酢Iń值脑谑饔跋乱徽笊ê螅?彝辽狭粝吕吹囊惶跆跎ㄖ愕乃课疲?雌鹄醇染醯孟改澹?志醯们逑校?币馐断虏⑶一咕醯糜械愣?淠?湃怂?档奈嗤┮灰抖?煜轮?锏囊O耄?笤家簿驮谡庑┥钌虻牡胤健?nbsp;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秋天的散文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能,他能。"

        "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沉默了好一会。

        "是真的吗?"

        "真的,当然真的。"

        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

        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风尽子,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狄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小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大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样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

       下面是4篇名家散文:

       背篓里的秋天

       秋天对我来说,是美丽而迷惑的。树上的叶子黄了,黄中有一点红。尽管是一点点红,它还是那么扎眼。我坐在家的门口,看着那些叶子在风中摇曳,心中有几分感动,或许是酸楚。很细微的阳光在叶子上反射到我的眼睛里,又是温暖的。

       不远处几个小孩玩耍得很起劲儿。我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的嬉闹充满了天真。没多一会儿,有个小孩哭起来了。我赶紧过去问,他们又一阵笑起来。弄得我一头很是不知所措。但他们的笑又是那么的无邪,我又能说什么呢?!

       我的童年就没他们那样开心。整天背着一个背篓,打猪草是我除了读书以外最最重要的工作。我之所以说是工作,每天都要去完成。记得有次,在打猪草时不小心把手给割伤。回家还不敢说。姐姐在屋后看见了我。问我为什么不进屋?我就一个劲儿的哭。手始终背在背后,不给姐姐看。那一滴泪啊,我从此知道了它的味道。我不说,大家也会知道的。

       说实在的,那次割了手,不怪别的。只怪我自己贪玩。

       那片秋的色彩啊,多么迷人的,在原野点缀着我的乡村生活。一片片火红的枫叶,燃烧着晚霞。还有黄沉沉的叶子,打扮着秋天的烂漫。我在山野里疯狂的跑,追逐微笑的鸟。和风一起嬉闹,和阳光一起玩耍,和鸟一起歌唱。转眼到了,炊烟四起的时候,我才想起,猪草。猪草还没打。这可怎么得了。回家要挨父母的骂的。我顾不了那么多,风风火火的,就把手给割了。那血一滴,一滴。滴得我的心好痛。我知道父母见到了也会心痛的。我不想让他们知道了。

       姐姐说,不让父母知道是不可能的。走,快进屋。

       进到屋里,我躲在姐姐的背后,不敢出来,也不敢看父母。父母在忙,还真没发现我的异常。这个时候,姐姐说话了。她说,弟把手割了。

       父母的表情很平静。说,上点药。

       后来,我从姐姐那里知道。夜里,父亲把我背到离家50多里的镇上上的药。那一段坎坷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我当时是不知道的。

       那年的冬天,我家的猪儿长得肥肥的。宰杀年猪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喜笑颜开。父亲说,这年猪是我从秋天背回来的。

       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家境好起来了。

       从此,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是我们的幸福分不开的。

       从此,我知道了我的背篓里背着的是一个个秋意浓浓的日子,那是收获的日子。

       2004.10.22

       □ 想起秋天

       我想起的这个秋天离现在已有一些日子了。

       那个秋天的短暂,注定了它的伤感。赶往回家的路永远是那么遥远。铺满黄叶的路走着一个人,那是我的亲人。在抵达秋天的时候,不知在那条路上走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有一点点的忧郁。我想着这样的秋天,为什么在我的生命里沉入一种感动。不,也许是一种困惑。我默默的站在秋的色彩里,为自己的人生而慢舞。远方,是我的故乡。铺在记忆的叶子,落在我的诗篇里,是一句句无比优美的诗,分行排列着我的人生意义。

       走在原野,鸟在我的头顶上歌唱。无比空旷的原野,有一些沧桑。飞翔是一个人向往。我想飞,在秋的枝头,伫望我的来路。

       一夜之后,在一个不经意的早晨,我打开窗。那棵树,真的就没了叶。扎曲的枝条,在讲述人生的意义。我久久的注视着,升高的太阳,拨开云,我看到一颗露珠,在跳跃,在闪烁。

       这样的早晨,我一下子发现自己老了。我 不用镜子就会知道,老了。我的这种意识有些可怕。30多一点就一个老字在意识里,是多么危险的呀。

       有一股风吹来,把我的头发吹乱。我的思绪也跟着乱了。大概是早上的七八点钟吧,我走出了房间。外面的空气是清新而自然的,是灵动而鲜亮的。我对着一棵树保持着沉默,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我不知道它的绿意是不是深入到了我的生命中了。我问自己。

       那个坐在树下的人,很是恬淡。我问他,他说是在享受生活。这种生活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有它的闲适,与世无争的坦然。

       事实上,这样的生活是空洞的。不相信,看看那人的眼睛就知道了。他的眼是没有神韵的,目光是没有光泽的。他的衣裳就告诉了我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我问他,他看都不看我一眼,也不跟我说话。夜有点深了,我看到窗外的树下,有一丝火星。它的闪烁是暗淡的。秋天并不冷的天气,第二天我打开窗子,却没看到那个人。

       母亲说,那人昨夜死了。

       一个生命在一夜之间就那么的猝不及防吗?

       这个早晨太阳还在,我感觉到了冷。秋天,有一点寒意的风,在吹。山野的人,没有颜笑的躬耕自己的生活。

       这个秋天,我长大的。在我读中学后回家的这一天,我长大了。

       院子里那几枝菊花,开得异常的生机勃勃。我像注视那棵树一样注视着它。它美丽,它耐寒。每一瓣花的芬芳,都是那么的浸透心扉。

       在乡村,我住上多少天,我离开那天,阳光很好。山野的空空寂是我无法想象的。那个早上,我想起个大早。但母亲还是比我早。她在为我准备着出行的东西。在油灯下,母亲的身影是清瘦的。它的晃动,让我的心在颤抖。我默默地看着母亲为我忙这忙那,没有言语的,无声无息的。

       这个时候,一只鸟落在了窗台。母亲看了它一眼。我没有觉察到母亲那一眼,是意味深长的。我是那只鸟吗?在窗上停留了几秒钟,飞走是注定的。

       这个秋天,我走了。没想到的是,这一走,竟成了我和母亲的永别。

       □ 废墟上的秋天

       苍茫的山野,爬上月光的秋天,我在奔跑。我对着旷野呼喊,沉默的大地颤栗。

       下午到达的乡村,异常的清新和明快。我在一杯水里,看见我的祖先遗留温暖。纯朴的问候,在我到来之前就盛在了我们的日子里。

       残存在记忆里的那片叶子,极目远眺。山寨,我无法蹬上去的,是记忆的那双脚。我不想踏上去,一旦踏上去,破灭的不是希望,而是一个秋天深远的意象。

       天上之墟,坐在秋天的卡夫卡。有一种火焰在燃烧,远古的秋天,比起他思想里的秋天更灿烂。

       我画画的朋友走了,就是在这个秋天不知了去向。在他的画里我找到废墟上的秋天是激情澎拜的。他的屋子里,是画,色彩无比的单一,深色。冷色。构思是孤独的。物象却是燃烧的。握着手,问一声好。泡在雨水的日子,是一支笔,画出的生活,就会有色彩。

       我不知道卡夫卡是不是也很喜欢秋天。我是出生在秋天的。那一年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母亲没有说过。我想在这个秋天对那个秋天进行一些想象。辽阔的秋天,我是一片叶子。在风里的日子,我一点一点的,把自己举高。就像火焰一样,碰到卡夫卡的思想。

       大鸟之上的秋天,惊现时间之墟。一段历史在午夜抵达我的灵魂。向远些,我的泪水在漫过来。我做梦的这个午夜。我祖先化作了一只鸟,在我的广袤的天堂飞翔。坍塌的秋天,我的祖先,和我一起回忆往事。

       草原在我的秋天里是遥远的。

       在鹰之上,飞。

       一片抵达之际,我还在歌唱。牛羊在奔跑,我在梦里飞。

       废墟上落了一只鸟。在靠近秋天的早晨,我突然的出现,惊出鸟一身冷汗。

       远方很远吗?朋友问我。我说,比秋天远。他说,秋天并不远呀。再过些日子就是秋天了。一片叶子的讲述是清新的,也是冷静的。我对叶子的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想飞翔,时间之上。

       我想飞,废墟上的秋天,鸟语声声。

       苍茫之上的秋天,我在飞。

       远古,废墟上的秋天,开始为我的燃烧而哭泣。母亲,无法读到我对秋天的描述。坐在卡夫卡的深情里,一棵树为我的到来而落泪。鸟儿呀,飞翔是最终的注定。

       前些天,也许是个没有特殊意义的秋天,女儿的实习老师走了,她回来给我说起的新心情是复杂的。我看到女儿的这个秋天是富有色彩的。她还小,却看到了秋天的绚丽。

       □ 开往秋天的列车

       坐在秋天的丰收里,出火车站时,我总忘不了自己出发时的悲壮和那么的决绝。是的,开往秋天的列车是去收获希望的,也是去播种希望的。

       时间之外的出发与我想象是一致的。秋阳下的山村,在一个劲儿的往后,再往后。沉寂在梦里的那一点亮色,在我的思想里渐渐穿过岁月。

       轻羽如鸿,我在子夜坐于茶几旁,一盏灯很虔诚的听我的诉说。我到了哪儿?我读一个叫马可波罗的《看不见的城市》。我想这个秋天也许是看不见的秋天。散文化的生活,有诗歌一样的韵味,小说的灵动。我依窗而梦。李白的长安,杜甫的草堂。还有貂婵和关羽。半梦半醒的列车,在一片火烧云处,我蓦然发现自己是秋天的一只鸟。喜欢飞翔。

       小雨后的长安,我和李白在一首诗里相遇。他说,他没坐过火车。我说,这火车是从他的思想里开来的。他很惊奇,说,是吗?

       我说,过白帝城时,就想起了火车。

       李白笑笑没言语。

       长安的秋天是杨贵妃的,一列停在华清池的火车,满载着笑声而去。去哪里,我没问。

       这个秋天我回到了成都,在草堂,和老杜喝点小酒。遗憾的是老杜不喜欢打小麻将。他说他讨厌打麻将。下午一个电视导演来和他谈。说要老杜出演一个角色。我坐在老杜对面一言不发。我知道那个导演是个什么东西。他看了看我,也许是心里有点虚,最终没谈成。

       老杜突然大笑起来。摇着一把扇儿,晃着脑往外走。

       出门来,我和老杜一同发现门口的树在落叶。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此而吹来。

       几千年后,我在秋天,坐上列车,去到一首诗里,感受大漠的落日,和孤烟一起回忆。人生几何,我曾为谁而落过泪。

       雨点之外,我来了。秋天啊,飞扬的想象,翅膀上的秋天。马致远的瘦马,我骑着与火车赛跑。火车抵达了秋天,我想睡个好觉。火车是我生活的一种图腾,犹如千万将士的尖叫,向前,向前。

       这个秋天,我坐的列车贯穿了城市和乡村。奔跑的列车带着我的梦想,在原野,在时间之外,穿过一座座钢筋铁骨。我一直期待的和李白同写一首诗,和杜佬一起歌唱。

       有火车的日子,我对秋天有了一种更深的理解。倘如我会和大师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我吗?列车在穿过岁月,我坐在列车里。心随火车而奔跑。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 整体感知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三 鉴赏要点

        1.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2.描写

        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3.人物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4.文化氛围

       今天关于“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