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作文 学习作文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的问题。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的问题。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2.举一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某一思维品质的案例

3.急求:一份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500字左右

4.求一篇小学数学工作案例

5.怎么写小学数学区域教研活动案例

6.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学习掌握7的乘法口诀,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

        3、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接龙游戏复习2、3、4、5、6的乘法口诀。

       二、问题导入。

       今天是星期二,再过34天是星期几?

        要想知道再过34天是星期几,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

       板书:一个星期有几天

       一个星期有几天呢?哪七天?

       三、新授。

       (一)整理1—6句乘法口诀。

        大家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计算出2个星期的天数吗?3个星期?4个星期?5个星期?6个星期?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

       这列数存在着怎样的规律呢?

       我们通过累加的方式求得了几个星期的天数,有没有更加快捷的方法呢?

       1个7用乘法算式表示怎样表示?

       2个7呢?3个7呢?4个7呢?5个7呢?6个7呢?

       你是怎样计算出得数的呢?

       把1-6句整理到数学书上。

       你能不能试着编出剩下的三句口诀呢?

       (二)编7—9句乘法口诀。

       7×7= 你是怎样计算的?口诀是?

       7×8=?口诀是?

       7×9=?口诀是?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

       大家一起朗诵一遍。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背诵下来了,我可要考考大家。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书75页1、2、3、4。

       (二)拓展练习。

       1、一串糖葫芦有7个山楂,淘气比笑笑多买多少个山楂?

       2、同学们排成方队做操,丹丹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数,都是第4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做操?

       3、小明今年7岁,王老师比小明的年龄大4倍,王老师今年多少岁?

       4、明明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14秒,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用几秒?

       解决导入时的问题。

       今天是星期二,再过34天是星期几?

       5、一个月最多有几个星期日 ?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一个星期有几天

        -7的乘法口诀

        1×7=7 7×1=7 一七得七

        2×7=14 7×2=14 二七十四

        3×7=21 7×3=21 三七二十一

        4×7=28 7×4=28 四七二十八

        5×7=35 7×5=35 五七三十五

        6×7=42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8×7=56 7×8 =56 七八五十六

        9×7=63 7×9=63 七九六十三

       教学反思:

       《一个星期有几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诀,并掌握了2—5的表内除法,学生对于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也已相当了解。基于以上缘由,我个人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只做适当指导即可。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学生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顾了自主性弱的学生,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

举一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某一思维品质的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电脑展示三个六边形),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电脑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板书: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 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2)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

        (1)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汇报:

        ① 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

        ② 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1)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

        (2)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

急求:一份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500字左右

       例如在上《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在课中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

       师:昨天,老师在玩磁铁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想想老师在为什么而感到奇怪?

       (师说着将一根条形磁铁平放到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拿了起来,水平呈现在学生眼前)

       生1:为磁铁能吸住许多回形针。

       生2:为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

       师:你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2:磁铁的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比较少。

       生3:为这根磁铁越靠两边越吸得多,越靠中间越吸得少而感到奇怪。

       师:你的回答不但科学,而且具体,真有科学家的风范。那么,同学们,看着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4:磁铁两端的吸引力较强,中间部分较弱。

       师:这种吸引力我们称它为磁性。

       生5: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

       师:如果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上“可能”一词,那就更科学了,因为这是我们猜想的,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现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吗?

       记得前几天,在“教育互联”的“和风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帖子,在《分离混合物》这节科学课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让学生想个法子,将混在一起的沙子和黄豆分离开来。其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发芽的方法,先让黄豆发芽,然后把黄豆苗拔掉,这样就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来了。楼主的意思是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该怎么做?是肯定?直接否定?还是让学生来个各抒己见?显然,这位学生是把黄豆和沙子分离错理解成在沙子中不留下黄豆,他还没有形成分离后的组成物性状不能改变这个基本原理。也许对于这样概念性的错误,我们老师很容易发现,也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转过弯来,但从这表达背后的思维分析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很有讨论的必要。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分离后的物体性状不能改变,明白有些实验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在实验前必须考虑到实验给实验对象本身带来的破坏作用,学会在实验前深思熟虑。

求一篇小学数学工作案例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让学生能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识别轴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蜻蜓、蝴蝶、树叶、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是一家人。”

       2、提出问题,观察、讨论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的?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蜻蜓,蝴蝶和树叶,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把图形对折后,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蜻蜓、树叶,创设故事情境,以“蜻蜓、蝴蝶和树叶为什么是一家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同时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展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基础。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创作,亲身体验对称

        1、 师:老师还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图形,猜一猜,这是什么?(板贴:乌龟、小鱼、飞机),它们是不是对称的?

       2、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师:那么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小组讨论后汇报)

        ①折:为什么先要对折?

       ②画:想一想,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纸上? 把纸对折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沿着哪条边来画?

       ③剪:

       边交流边板书:折、画、剪。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彩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

       (放音乐,教师巡视,并把学生作品部分展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这一活动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小组讨论怎样剪对称图形,教师示范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由学生动手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3、认识对称轴

       师:虽然他们剪出的对称图形样子不一样,可是在这些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 对,画出来就是一条直直的虚线。(教师板演)

       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想法都不错。数学家取的名字跟你们差不多,叫对称轴。

       师: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对称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可见这条对称轴很重要。谁能指出这几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学生画对称轴

       请同学们用笔和直尺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所剪的对称图形引出折痕,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直观,自然。)

       三、联系生活,寻找欣赏对称图形

        1、寻找生活中的对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知道了对称轴,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图形?

       2、伴随音乐、欣赏对称图形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电脑演示)

        师:看着这些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补充课题:美丽的对称图形)

       3、动作表演、感受对称情趣。

       教师做动作,问:这样,是对称的吗?怎样才能变得对称?听音乐,当音乐停的时候请你们做一个对称的造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演示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四、辨析拓展对称。

       1、(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师: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全班交流)

       2、(第70页第2题)

       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3、(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

        师:老师这边还有几个对称图形,可是它们很害羞,把自己的半边脸给藏起来了,小朋友,你们能想办法把它的另一半找出来吗?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

       4、猜一猜

        出示3、A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师:你还想到什么?

       师: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个字母、数字或我们学过的文字当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五、评价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说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回顾。)

       课后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蜻蜓、蝴蝶、树叶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蝴蝶、蜻蜓、树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一家人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故事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图形,在小组内讨论,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各组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师用按学生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请学生展示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对称美的平台。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教学中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画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 和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在板贴时展示了上下对称(鱼)、左右对称(乌龟)、斜的对称(飞机),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2、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3、教师的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第三课时:镜面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感受镜面对称图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镜面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镜子、、电视、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预设:

       一、玩一玩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

       2、照一照,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3、这是怎么回事?

        你(××同学)怎么跑到镜子中了呢?

       4、除了镜子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

       二、看一看(第69页的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3、看一看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4、揭题:小朋友,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三、找一找

       1、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镜面对称的。看哪一个小朋友最先发现图画中的镜面对称知识。

        (出示)

       这些镜面对称的东西有什么特点?

       2、我们再来看一看镜子里可爱的小朋友(出示图)。

       (1)小朋友,这也是镜面对称的例子,你能来解释一下它是怎样对称的吗?

       (2)比较一下,镜子里的小孩和镜子外的大小一样吗?方向一样吗?

       (3)谁能具体说说他的方向是怎样相反的?

       (4)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对呀,镜面对称的现象就是镜子里所照出的事物大小形状相同,但左右方向却是相反的。(板书:方向相反)

       四、照一照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脸。

       点点自己的左眼,看一看它的方向怎样?

       朝镜子里的你笑一笑,再做几个鬼脸,你发现了什么?

       2、(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像的卡片)猜猜看,另半边图像是什么?(教材第71页第4题)

       (1)沿着右边的对称轴用镜子去照一照,瞧瞧与镜子里的图形合起来变成了什么?

       (2)小组活动用镜子照。

       (3)小组汇报。

       五、做一做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

       (教材第71页第5题)

       六、拓展

       1、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给你们一个故事,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听?

       (1)老师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也许早就听过这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子想捞到水里的月亮,对不对呢?为什么?

       2、课外——大家都来照镜子。

       组织学生去大厅的镜子前“照一照”

       (1)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你是怎样走的?

       (3)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怎么样?

       (4)我往左走,镜子里的我往哪走?(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怎么写小学数学区域教研活动案例

       您好!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页的例题“想一想”,第42-4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更加喜爱数学。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

       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她给三个孩子每人准备了3个桃,并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这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小猴们一听,非常高兴。中午时,老大吃了1个,老二吃了2个,而老三一口气就吃了3个,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晚上老大还能吃几个桃?老二能吃几个?老三呢?

       二 .操作学具。

       同样3个桃,三只小猴吃掉的个数不同,剩下的也不同,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他们午餐吃桃的情况(请一名学生板演)。先拿出三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放三个桃,老大的盘子里要拿掉几个?还剩几个?老二要拿掉几个?还剩几个?老三呢? 一个也没有可以用几来表示?

       老三把桃都吃光了,晚餐没有了,只好出去找吃的。路上,他碰见了小白兔,听说他要找吃的,小白兔说:“小猴,我知道什么地方有桃子,可是在去的路上有许多难题,你敢去吗?”小猴子听了,高兴地说:“没问题,我不怕!”“沿着这条路走,在山那边有两棵桃树,树上结了许多桃子。”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就这样,小猴上路了,他看见什么了呢?

       出示图例 ,说说图意 。

       现在有几个人呢?算式怎样写?(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讨论:为什么用减法算?为什么等于0?

       质疑:算式中第一个3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3呢?0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猴是怎样算的呢?(3—3=0)这时他可高兴了,一蹦一跳地向前走了一会儿,他又看见了什么呢?

       2、教学例2。

       出示图例,说说图意。

       这一回,又要给小猴出什么难题了呢?(两盆一共开了几朵?)

       算式怎样写?为什么列成5+0,为什么等于5?

       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算的?对不对?这真是一只爱动脑子的小猴,你看,他又蹦蹦跳跳地上路了。

       四 、想想试试,深化新知

       1、教学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2题

       (1) 这一回,他又碰到什么难题了呢?(出示图)

       (2) 这么多题目,可把小猴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它的忙吗?

       (3) 小组合作,说说怎样想的,有困难的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填在纸上。

       (4) 汇报情况。前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 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聪明的小猴总算解决了难题。在他正准备继续赶路的时候,小突然听见鸟叫的声音,原来树背后正挂着三只鸟笼呢!(出示图)。

       (2) 小猴子想:妈妈教育我们要爱护花鸟。我一定要把他们放回大自然。

       (3) 说说图意。根据图意,你能想到什么算式呢?填在书上。

       (4) 交流汇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5) 小结:小鸟飞出去了,1只,2只,3只,飞出去的越多,笼子里的鸟越少,最后,5只鸟全飞出去了,笼子里一只鸟也没了。

       3、 想想做做第1题。

       (1) 做了一件好事,小猴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知不觉,它刚刚翻过了一座山,就看见了两棵桃树,一棵桃树上结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两棵树一共有几个桃子呢?指名说说。

       (2) 小猴飞快地爬上桃树,摘下桃子美美的吃了起来。

       (3) 还剩几个桃子呢?你会写算式吗?

       (4) 吃饱了肚子,小猴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探索规律,深化新知

       晚上,猴妈妈回来了,问起小猴们一天安排的情况,三只小猴都争着告诉妈妈。听说小猴一个人出去找食物,路上还解决了许多问题,妈妈问小猴:“你解决的都是什么问题?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妈妈吗?

       小猴该怎样回答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指名说说,板书课题:有关0的加、减法

       听说小猴解决的都是有关 0的加、减法,猴妈妈决定来考考小猴。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小朋友,你能很快地说出答案吗?

       说完后,这里有什么规律呢?引导横着看,有什么规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

       2、那么,下面的方框里可以填几?(分小组合作,比赛哪组写得又对又多)

       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和小猴子相处了一堂课,大家高兴吗?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案例

       一、活动背景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35%左右,这个比重相当的大。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在练习课教学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出现:

       1、盲目的多练,只为了学生能“熟能生巧”,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不让学生有玩耍的时间。

       2、层次不清楚,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

       3、准备不充分,对练习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迁移。

       4、针对性不强,采用“一刀切”的练习,导致学生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下面记叙了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策划安排

       教研主题:练习促成长

       活动时间:2014年3—4月

       组织负责:蔡跃胜

       内 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活动成员:数学科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优化练习课堂,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过程

        1、分析现状,提出主题。

        在期初的教研会议上,要求全体成员提出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A: 练习课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教师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师B:我上课总感觉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掌握如何。

        师C:对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

        组织者:从老师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用一句话概括:练习课老师不重视,课堂没氛围,学生没兴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呢?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完每一节课,特别是枯燥无味的练习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因此,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就是“练习促成长”。每个老师在汇报课时,都要体现这一主题。

       2、课例示范,因地制宜。

        当然,一节课要真正落实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中,我组群策群力,集体备课,并指定教师执教了一节题为“练习促成长”的示范课,课题是“圆柱体积的练习”。

       课例:《圆柱体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鹅卵石、检测题试卷等。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复习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过什么内容吗?那下面我要考考你们了。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针对圆柱的体积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圆柱体积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让我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准备好了吗?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① S=12.5px2 h=250px v=? (生回答。)

       ② r=50px h=125px v=?

       ③ d=100px h=50px v=? 第2、3道老师要求大家用笔算。

        师: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求圆柱的体积最基本的条件是:底面积或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接下来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了,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3)

       ① 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圆柱形容器,从里面量,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容积相等。( )

        ② 一个圆柱形药瓶能装药液2L,这个药瓶的体积是2dm3。( )

        ③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

        ④一个圆柱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

        2、综合练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柱的体积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吧。(只列式,不计算)(出示课件4)

        ① 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的牛奶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牛奶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圆柱形钢材,如果沿着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314px2,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 一个柴油桶的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10分米,内装油占全桶的43,桶内有柴油多少升?

        3、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我这(出示鹅卵石),要想求出(鹅卵石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并展示实验过程。

        师:拿出圆柱形的容器里面装有小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那块鹅卵石放进容器里,请同学们把水的高度又记录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信息求出石头的体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选择题:

        1、求一段圆柱形钢材重多少,先要求出这段钢材的( )。

       ① 侧面积 ② 表面积 ③ 体积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

       ① 体积单位大 ②面积单位大 ③一样大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

       ①正方体体积大②长方体体积大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

        ① 2r ② 2∏r ③ ∏r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课后,教者谈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全体听课老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价,重点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2、学生的练习层次分开几层?

       3、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如何?

       4、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5、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归纳如下:

        主要的困惑有:

       疑惑1:你的学生大,懂事、听话,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听老师的指挥。

       疑惑2: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干嘛要搞这么多名堂?我没时间,也没这个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在尽可能满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话,老师不说,学生说不出的话老师不代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借力省力——借学生之力省老师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会尝到甜头的。

       五、自我实践、共同提高

        通过观摩课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师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老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要求每个老师本学期的汇报课最好是以练习课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每节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由主讲老师执教,课后还要集体评课。

       一学期以来,开展《练习促成长》这一主题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每个年级的数学成绩都有所提高。老师们尝到甜头了,在教研会议上话题多了,气氛也越来越浓了。愿我们的教师能在校本教研中快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教研之花永开不败。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4页---75页: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植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制作家具、造纸等。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观察图,提出问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植了8棵树,笑笑植了6棵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设计思考:关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淘气和笑笑植树的情境,指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渗透了绿化环境爱护花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教师点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指几名学生讲一讲,同桌练习讲一讲。

       方法(3):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总共就是14棵树

       方法(5):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6):根据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于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机灵狗给我们带来的小儿歌,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 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再把余下的加上来,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设计思考: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了算法多样化。同时,教师又不急于告诉学生哪种方法最简便,而是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主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左面有8朵花,右面有7朵花,一共有几朵花?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

       教师?怎样用凑十法算出结果?学生汇报。

       2、解决问题

       师: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蝴蝶和蝴蝶在花间跳舞。(出示蝴蝶图和蜻蜓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式并计算,教师指导,集体进行反馈。

       3、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么多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书上第74页下面的试一试,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细心。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计算完了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代表交流,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们,这三道题你算对了吗?有错误的小朋友请你再算一算,更正过来。

       4、看谁算得快:

       8+3 8+4 8+5 8+6 8+7 8+8 8+9

       学生自做,说说有什么窍门

       5、师:花丛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哦,小蚂蚁在搬家呢!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设计思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实践运用环节,我把练一练中的两道设计成了花园中蝴蝶、蜻蜓、蚂蚁之间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6、购买食品。

       师:我们经常会到超市购买一些美味的食品,请你从中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7、游戏:夺红旗(书上第76页“夺红旗”游戏)

       (设计思考:购买食品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让孩子们在选择美味食品的过程中巩固了计算方法。之后,又在激烈的“夺红旗”比赛中练习“8加几”,延伸了“7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快乐学习。)

       8、计算小能手

       5+6= 13+5= 9+9=

6+9= 6+6= 3+9=

8+7= 4+7= 8+8=

9+7= 7+6= 2+9=

学生自己做,集体反馈

       9、看谁写得多

       8+()=()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到岛上去旅游需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生:喜欢,到岛上去玩要坐船.

       师: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有24个人想去岛上玩,每条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条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题意然后帮老师解决。

       生: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个人,坐多了就会有危险。

       生:24个人,可以每四个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6组。

       师 :“好!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生:共有24个人,每4人租一条,求需要租几条船,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4,有几个就租几条船 。

       师:大家说的很对,就像同学们说的,24里面有6个4,就租6条船。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到了平均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就是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数学教学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鲜活实例,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出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价值,旨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好了,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